2025年04月13日

如何用缺乏基础研究的比喻说服公众关注生态保护

这不仅是无境深蓝在社交媒体上遭受质疑的难点,也是当前环境保护工作中一个挑战性的问题。近日,一篇文章引发热议,指出游客在海南省某地的赶海行为可能破坏了当地生态平衡,但读者留言提出了质疑:“你能拿出论证赶海和破坏生态环境有直接关系的文献吗?没有科学论证,只是说说,就是在造谣。”

面对这样的情况,无境深蓝项目官员余思琪坦言:“网友的这些质疑正好点出了当下生态友好型赶海倡导的难点:由于缺乏严谨的学术研究来论述休闲赶海对潮间带生态的影响,我们难以提出适合所有海滩、具体到物种、尺寸、数量的操作性指引。”相关基础研究少,学界能否回应业界期待?

事实上,公众的休闲赶海,对生态环境有利有弊。科学家们认为,有节制地拾取海获能促进海洋生物链良性循环,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及孕育有积极作用。但又必须根据各地不同的环境状况和生物结构,具体分析当地是否适合赶 海、多大规模的人群参与才能达到环境友好且可持续。

然而,我国沿岸地区近岸水域千变万化,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季节会导致生物资源分布差异很大,因此需要更多针对性的研究。此外,由于我国科学研究投入有限,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差距,因此,当下学界有限的人力资源会优先投入至更紧迫或价值更高的问题领域,如应对气候变化等,而不是局部滩涂调查。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无境深蓝团队开始思考如何开展科普宣传。一方面,他们梳理欧美国家相关法律条例,以便学习借鉴;另一方面,他们聚焦保护区,并指导公众避开那些容易造成破坏的地方。例如,在临高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他们发现很多人因为不了解相关法规而误入此处进行非法捕捞。

因此,无境深蓝团队积极宣传保护区相关法律法规,并搜集信息绘制了《社交平台常见保护区赶海点图集》,提醒公众避开这些敏感区域。此外,还有一些机构正在试图将本土智慧与科研知识结合起来,为渔民提供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文化意义的手段,比如通过打印手册或设计App来提供捕捞限制信息,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公众对于休闲捕捞活动潜在风险意识,以及鼓励他们采取更加文明和负责任的情形进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