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6日

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携手共治为更多碧水蓝天我们共同挥洒绿色的力量用环保产品点缀每一天让地球母亲的微

在京津冀区域的蓝天白云下,七年前,我们共同见证了一个污染重重的环境面貌。PM2.5如同一把刀,对我们这片土地造成了深远的伤害;重要江河湖泊水质低迷,如同一盏盏灯火,照亮不了我们的未来;人均水资源量微不足道,让我们渴望着那一滴清泉……然而,在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这个区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数据显示,2020年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比2014年的水平下降了51%。119个国控断面监测中,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上升到64.5%。

机制创新是推动这一变化的关键。在永定河北京段湿地,一群群天鹅翩翩起舞,而白琵鹭和苍鹭则悠闲觅食。2020年春季生态补水后,这条河流在断流25年后再次全线通水,为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国家层面出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审议通过,大幕开启。在省级层面,《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更是为这个过程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保护与治理都需要真金白银。在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中,每年的中央出3亿元、河北出1亿元、天津出1亿元,用以引滦上游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这不仅是一笔巨大的资金投入,更是一种坚定的承诺——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

区、地市层面的协作更积极主动。三地检察机关就生态环境保护检察联动协作签署协议,与此同时,不仅环保直接相关部门参与其中,甚至包括检察机关也加入到了这场环保大战中来。

标准统一,是奠定协作基础的一块石头。不论是在施行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或是在烟尘特别排放限值执行范围扩大等方面,都体现出了三地对绿色发展的决心与行动。

联建联防,则是实现绿色发展的一种方式。在潮河流域联合监测预警及水污染防治联合执法机制建立之后,每一次沟通会都让问题得到了更快更准确的解决。此外,还有多项重点工作被明确,如加强医疗机构污染物排放监管,加强帮扶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等,使得整个区域变得更加紧密相连,也更加富有活力。

而且,从监测数据共享带来的变化可以看出来,现在不仅能看到本地方位监测数据,还能看到三地空气质量数据,以及污染因子组分数据,这样空气质量预报就更加准确。而国家统计局等单位联合建立的京津冘区发展指数监测结果显示,2019年京津冘区发展指数为167.72,比上年提高7.59个点,其中绿色发展指数在五个分指数中上升幅度最大。这一切都是我们共同努力所致,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