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9日

如何让森林城市成为守护城乡居民绿色福祉的人类与生态文明之光

"环境不仅是民生的保障,青山不仅是美丽的象征,蓝天也是幸福的源泉。" 近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新一批国家森林城市名单,这些城市包括贵州省六盘水市、河南省开封市、陕西省咸阳市等共26个。在这219个国家森林城市中,从“求温饱”到“追求环保”,从“生存需求”到“生态保护”,人们对于拥有清新的空气、丰富的绿色空间和宜人的自然风光有了更高的期待。

森林城市建设不仅是增加森林面积和保护资源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也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实施《关于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全国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2025年)》以及其他相关政策措施,各地政府正在采取多种策略来推进这一过程。

例如,在郊区建设郊区森林公园和郊野公园,不断绿化河流和道路,并在城镇中进行见缝插绿,让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生命力。这些努力已经显著提高了我国城镇绿化覆盖率,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10.1%上升至2021年的41.11%。

这样的成果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一如江西南昌艾溪湖中的大雁、大鹅,它们从外来鸟类变成了长期居民;辽宁本溪曾经的地方性采伐现在转变为吸引游客并带动当地经济增长;浙江安吉县鲁家村原本拥挤拥堵的地方,现在变得整洁而美丽……这些变化都是人们对优美环境日益追求的心声所致。

作为地球上的碳库,树木在净化空气、减少污染物排放、调节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此外,它们还能提供娱乐休闲场所,为教育儿童认识自然增添乐趣。而且,由于其可持续发展特点,这些资源型或工业型城市得以提升自身竞争力,使之更加适应全球化挑战。

尽管中国已连续30多年成为全球新增加最多土地用途改变为永久性耕作或牧业用途的地理单位,但总体上仍存在缺乏植被覆盖的问题。未来,我们将根据《全国国土绿化规划纲要(2022—2030年)》,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完成造林种草等国土绿化任务,以科学理念引导国土绿化工程,将数量与质量结合起来,加强后期养护管理,为实现碳达峰、中和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