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环境保护方面的案例来创造森林城市守护城乡居民的绿色福祉
"环境不仅是民生的基石,青山之美也是幸福的源泉,蓝天下的生活更是心灵的港湾。近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新一批国家森林城市名单,这些城市包括贵州省六盘水市、河南省开封市、陕西省咸阳市等26个地方。自此,我国共有219个国家森林城市。从满足温饱需求到追求绿色环保,从生存至生态发展,我们对拥有蓝天白云、绿树成荫的宜居环境越来越有期待。森林城市建设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不仅增加了森林面积,也保护了我们的宝贵资源。
自《关于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全国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2025年)》相继出台后,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推出,如《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国家森林城市管理办法(试行)》,相关部门采取多种措施,科学地推进这项工作。各地通过实施增强自然增长工程、创建郊区公园与野外保护区,以及在城中植入更多绿色元素,使得我国城镇区域内的绿化覆盖率大幅提高。在“十三五”期间,我们新增98个国家级示范性森林城市,而22个省份还开展了省级示范性项目。此外,还有17个省份进行了群体性的建设工作。我国城镇建成区绿化率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般水平提升至2021年的41.11%。
将自然风光融入现代都市生活已成为人们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在江西南昌艾溪湖里的大雁和天鹅长期留下脚步,或是在辽宁本溪由采伐变为旅游景点,每年收入超过一年前采伪收入,或是在浙江安吉县鲁家村从泥泞道路到花园般的地方改造……这些都说明我们的生态空间正在扩展,并且发挥着净化空气、减少污染物排放等多方面作用。
这些努力也帮助工业型和资源型地区提高其承载能力,加快它们向可持续发展转变。而随着我们加强对土地利用和碳汇管理,更高效地使用我们的土地资源,为实现碳达峰目标做出了贡献。不过,即便如此,我国仍需进一步加强国土绿化行动,以达到全球平均水平。这要求我们遵循科学理念指导行动,并依据政策文件制定具体计划,因地制宜安排任务,加强数据分析,对未来的植被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从数量向质量转变,同时注重养护制度建立完善。此过程中适当降低人工造 林比重,将更多精力投入于封山育木与退化修复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推广‘职责分工’体系,让每个人都参与到维护我们的地球母亲上来。一切为了让人们享受到一个更加清洁、健康、高品质的生活环境——这是最普惠的人类福祉之一,是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的一个美好未来所需坚持下去的事业。"